- 英文名:Rice leaf folder
- 别名:俗称卷叶虫、白叶虫、刮叶虫、苞叶虫等
- 危害作物:水稻
- 分布地区:国内各主要稻区均有发生
- 为害症状:[为害症状]幼虫吐丝纵卷水稻叶片,藏匿其中取食叶肉,仅留表皮,形成白色条斑,严重时整田枯白。随虫体长大,不断将虫苞向前延长。虫苞是叶丝缀合两边的叶缘,向正面纵卷成筒状,也有少数将叶尖折向正面或只卷一边叶缘的。
- 发生因素:[发生规律](1)世代。适温下可多代连续繁殖,世代重叠发生,全国每年发生1~11代,分为5个大区。南海9~11代区,主要为害代是第1~2代于2~3月为害早稻;6~8代于7~9月为害晚稻;岭南6~8代区,主害代是第2代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为害早稻;第6代于9~10月为害晚稻;江岭5~6代区,主害代是第2代于6~7月份上旬为害早稻,第5代于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害晚稻;江准4~5代区,主害代7月至8~9月第2、3、4代为害早稻、中稻和晚稻;北方2~3代区,主害代是第2代于7月中旬至8月为害中稻。1个世代历期1个月左右,5月份之前和9月份之后为35~40天以上。(2)越冬。每年春季,成虫随季风由南向北而来,随气流下沉和雨水拖带降落下来,成为非越冬地区的初始虫源。秋季,成虫随季风回迁到南方进行繁殖,以幼虫和蛹越冬。雌蛾在高温条件下卵巢滞育。我国东半部春夏季自南向北有5次迁飞过程,夏秋季自北向南有2~3次回迁过程。迁入区域分为主要迁入区和波及迁入区,波及区只有少量蛾迁入,能跨一个发生区或一个亚区,成为世代重叠发生的主导因素。高山区还有垂直迁飞现象。主害代是迁入虫源时,常伴降雨过程,迁入蛾量大则大发生。迁出时,雌蛾卵巢滞育,羽化幼期即大量迁出,当地很少产卵,蛾量虽然很大但发生很轻。(3)时期。3月至4月上旬成虫迁入我国南海9~11代区。4月中旬至5月下旬,迁入岭南区和岭北亚区,5月下旬至6月中旬迁入岭北亚区和江南亚区,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迁入江淮区,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由江南亚区迁入江淮北部,由江淮南部迁入北方2~3代南部。2~3代区成虫羽化后,再迁至黑龙江等东北稻区。7~8月台风影响,岭北和沿江江南稻区成虫向南回迁,形成福建、广东南部、浙江温州的回迁虫源。北方稻区9月上旬至10月中旬有两次虫蛾迁出峰向南回迁。(4)气候。本地虫源或部分迁入虫源时,雨量、雨日、温、湿度等气候因素是影响大发生的主导因素。发育适温22~28℃,成虫盛发和卵盛孵期的两旬中,雨日10天左右、雨量100mm左右、温度25~28℃,相对湿度80%以上,则大发生。气温28.5℃以上,相对湿度70%以下,成虫死亡率94.4%,每天有4个小时气温35℃,相对湿度70%以下,初孵幼虫死亡率90%以上。(5)栽培。水稻分蘖至孕穗期,特别是氮肥多,稻叶嫩绿,郁蔽度大,灌水深的田块,发生重。
- 防治方法:[防治方法](1)农业防治。选用抗虫品种,稻叶宽大质硬,表皮硅链排列紧密的品种;稻叶窄细挺直,主脉粗硬叶片色浅窄细的品种;或稻叶表面刚毛长成虫很少产卵的品种。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,适时适度烤田,促使水稻壮健叶挺,减轻为害。(2)生物防治。稻纵卷叶螟寄生天敌对其控制作用比较突出,利用寄生天敌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。用松毛虫赤眼蜂、澳洲赤眼蜂,在发蛾盛期,每隔2~3天放1批,连放3~5批,每hm21800~2250个点,每hm2每次放225~450万头。(3)药剂防治。浙江化学防治指标为稻分蘖期百丛有虫20头,穗期百丛15头。江苏防治指标为稻分蘖期百丛15头,穗期百丛10头,乳熟期百丛30头,杂交稻百丛20~30头。安徽以产量允许损失率2%为依据,稻分蘖期百丛50~60头,孕穗期百丛30头,穗期百丛35头。以幼虫3龄前喷洒,效果最好。
药剂可选用每克含活孢子150亿以上的青虫菌Bt制剂2250~3000克/ hm2,或55%特杀螟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,或20%抑食肼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,25%爱卡士乳油1 000倍液,或40%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,或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,或42%特力克乳油800倍液,或50%杀虫双可溶粉剂700倍液,或80%杀虫单可溶粉剂1 000倍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