虫害名称:双斑长跗萤叶甲

  • 英文名:
  • 别名:双斑萤叶甲
  • 危害作物:棉花
  • 分布地区:黄河流域棉区、长江流域棉区、西北内陆棉区
  • 为害症状:成虫取食叶片表皮及叶肉,留下表皮形成枯斑,严重时枯斑连片同时也能对花蕾造成为害。
  • 发生因素:成虫将卵产在表土中,以卵在土中越冬。幼虫共3龄,生活在表土中,个体小,怕光,很少爬离土表,主要取食作物、杂草的根系完成生长发育,食量小,没有暴食习性,一般不会对农作物造成为害。在土壤中,老熟幼虫在土室中化蛹。成虫有群集取食习性,在植物上,自上而下地取食,主要为害棉花上部叶片,取食棉叶上表皮多于下表皮。成虫有弱趋光性,飞翔力弱。黄河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1年发生1代。4月中、下旬越冬卵开始孵化,幼虫取食棉花、玉米及杂草等植物的根系完成生长发育,5月底、6月初成虫开始羽化出土,为害棉花叶片。6月下旬至7月上旬,在田间成虫种群数量达到高峰期,为害也达到盛期,7月上旬至中旬产卵达到高峰期。8月下旬虫口基数逐渐减少,9月下旬棉花叶片逐渐老化,营养条件恶化,成虫大量死亡。当早晚气温低或在风大、阴雨、烈日等不利条件下,则隐藏在植物根部或枯叶下。气温高时,成虫活动为害。高温干燥对双斑萤叶甲的发生极为有利,降水量少则发生重。降水量多则发生轻,暴雨对其发生极为不利。双斑萤叶甲喜食玉米、向日葵、大豆等作物,与这些作物邻作的棉田受害常比较严重。
  • 防治方法:①农业防治,秋季或早春深耕土地,将表土中的卵翻至深层,消灭越冬虫源。早春清除田埂、沟旁和田间的杂草,消灭过渡寄主植物,压低虫源基数。②化学防治,新疆棉区防治指标为百株虫量30头。超过防治指标时,可选用50%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,或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、20%氰戊菊酯乳油1500倍液、2.5%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、4.5%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~1500倍液等喷雾防治。清晨时分成虫飞翔能力弱,喷药防治效果最佳。
   暂无图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