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英文名:
- 别名:
- 危害作物:棉花
- 分布地区:黄河流域棉区、长江流域棉区、西北内陆棉区
- 为害症状:以幼虫潜食叶片栅栏组织,形成不规则弯曲的蛇形蛀道,幼虫排泄的黑色虫粪交替排在蛀道两侧,蛀道长度和宽度随虫龄的增长而增大,老熟幼虫从蛀道顶端咬破叶片上表皮钻出叶面。发生初期虫道呈不规则线状伸展,虫道终端常明显变宽。
- 发生因素:成虫有一定飞翔能力,对黄色趋性强。成虫以产卵器刺伤叶片,把卵产在部分伤口表皮下。卵经2~5d孵化,幼虫期4~7d,末龄幼虫咬破叶表皮在叶外或土表下化蛹,蛹经7~14d羽化为成虫。每世代夏季2~4周,冬季6~8周。世代短,繁殖能力强。降雨不利于幼虫生长和发生。一般来讲,7~9月适温干旱发生重,低温多雨发生轻。由于冬季不能在田间越冬,11月份后转入蔬菜大棚中为害。
- 防治方法:①农业防治。调节作物种植布局,与该虫不为害的作物(如小麦)合理套种或轮作。②化学防治。在受害作物每叶片有幼虫5头时,掌握在幼虫二龄前(虫道很小时),于8:00~11:00露水干后幼虫开始到叶面活动或老熟幼虫多从虫道中钻出时,喷洒25%阿维·杀蝉(斑潜净)乳油1500倍液,或48%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、98%巴丹原粉1500倍液、1.8%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、5%顺式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等防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