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英文名:Threespotted plusia,Mentha semilooper
- 别名:黑点银纹夜蛾、豆银纹夜蛾、豌豆造桥虫、豌豆黏虫
- 危害作物:棉花
- 分布地区:全国各地均有发生
- 为害症状:[为害症状]幼虫食叶,将菜叶吃成孔洞或缺刻,并排泄粪便污染菜株。1~2龄幼虫有群集性,常数十头隐居于叶背啃食叶肉,3龄后分散,为害加剧,常爬到植株上部,将叶片、嫩尖、花蕾、嫩荚全部吃光,有时钻蛀到荚里为害籽粒,有假死性。
- 发生因素:[发生规律](1)世代。在湖北年生5代,在华南地区年生6~7代。(2)越冬。各地均以蛹在枯叶上、土表等处越冬。(3)时期。在湖北省,第1代幼虫发生于4月下旬至6月下旬,主要为害春季十字花科蔬菜。第2代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,主要为害春大豆。第3代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,第4代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,均为害夏大豆和泽泻,尤以第3代为害重。第5代在9月上旬至10月中旬,为害泽泻和秋季十字花科蔬菜,并以此代幼虫化蛹越冬。
- 防治方法:[防治方法][防治](1)农业防治。合理进行种植布局,避免银纹夜蛾寄主作物连作、间作,减少其转移为害。收获后清除田间落叶,消灭虫蛹。利用幼虫的假死性,可摇动植物,使虫掉在地下集中消灭。(2)物理防治。成虫发生盛期,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。(3)药剂防治。在幼虫3龄前喷洒青虫菌粉剂(100亿孢子/克)1 500倍液,或Bt乳剂(100亿孢子/克)800~1 200倍液,或25%灭幼脲3号悬浮剂500~1 000倍液,或5%抑太保乳油3 000~4 000倍液,或10%杀灭菊酯2 000~3 000倍液,或10%联苯菊酯乳油6 000~8 000倍液,或10%氰戊菊酯2 000~3 000倍液,或2.5%氟氯氰菊酯乳油3 000~4 000倍液,或10%吡虫啉乳油2 000倍液,或90%敌百虫晶体1 000倍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