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英文名:Cotton aphid
- 别名:瓜蚜、草绵蚜、蜜虫等
- 危害作物:棉花
- 分布地区:全国各地均有发生
- 为害症状:[为害症状]成虫、若虫吸食叶片或嫩头汁液,干扰棉花正常的新陈代谢。苗期受害,造成棉叶卷缩,开花结铃期推迟;蕾铃期受害,易落蕾。棉蚜大量聚集在叶背面,排泄的“蜜露”覆盖在茎叶和嫩头表面,形成“油光”叶,阻碍棉花正常呼吸,并诱发霉菌生长,影响光合作用。而蜜露还招引蚂蚁取食,影响蚜虫天敌的活动。在吐絮期,“蜜露”还会污染棉絮,使棉纤维品质下降。
- 发生因素:[发生规律](1)发生世代。辽河流域棉区一年发生10~20代,黄河流域、长江及华南棉区20~30代。(2)越冬及虫源。除在华南部分地区棉蚜的全一年发生活史是不全生活史周期外(可终年繁殖,无越冬现象),其余大部分棉区都是全生活史周期。有全生活史周期的棉蚜深秋产卵在越冬寄主上(木本植物多在芽内侧及其附近或树皮裂缝中,草本植物多在根部)越冬。(3)发生因素。①气候因素。越冬卵量的多少与性母迁移到越冬寄主上以后的气候条件有关,如果气温较高,雨最适中,对其繁殖有利,则越冬卵量大,如果气温低,雨量较大,寄主提前落叶,影响性母繁殖,则越冬卵量就少。棉蚜越冬卵的孵化率与1月份气温的高低有一定的关系,如果秋末气温下降缓慢,冬季气温偏高,寒流频率少,则孵化率高。有翅蚜有趋向黄色、集中降落在黄色物体上的习性。大雨对棉蚜抑制作用明显。多雨的年份或多雨季节不利其发生,但时晴时雨的天气利于伏蚜迅速增殖。②栽培因素。播种早的棉蚜迁入早,为害重,棉花与麦、油菜、蚕豆等套种时,棉蚜发生迟且轻。③天敌。捕食性天敌有长扁食蚜蝇、四条小食蚜蝇、刻点小食蚜蝇、刺腿食蚜蝇、斜斑鼓额食蚜蝇、大灰食蚜蝇、梯斑黑食蚜蝇、凹带食蚜蝇、食蚜瘿蚊、龟纹瓢虫、黑襟毛瓢虫、异色瓢虫、七星瓢虫、黑背小瓢虫、艳色广盾瓢虫、多异瓢虫、中华草蛉、大草蛉、晋草蛉、丽草蛉、全北褐蛉、脉纹褐蛉、小花蝽、三色长蝽、大眼蝉长蝽、窄姬猎蝽、黄脚蠼螋、食蚜绒螨、草蛉小黑蛛、八斑球腹蛛、日本球腹蛛、四点亮腹蛛、四斑锯鳌蛛;寄生性天敌有印度三叉蚜茧蜂、日本柄瘤蚜茧蜂以及蚜霉菌。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蚜茧蜂、瓢虫、草蛉等。
- 防治方法:[防治方法][防治](1)农业防治。冬、春季铲除田边、地头杂草,集中处理,消灭越冬寄主上的蚜虫。实行棉麦套种,或棉田中、地边播种高粱、春玉米、油菜等诱集作物,引诱蚜虫为害。既可以招引各种天敌较早迁入棉田,又可用少量的农药集中防治棉蚜。诱集作物上的棉蚜应及时治理。(2)物理防治。掌握棉蚜迁飞期,在棉蚜迁飞期前在田间设置黄板诱杀成虫。(3)生物防治。减少用药次数,保护天敌,只要停止大面积普遍多次施用化学农药,天敌群落就会很快得到恢复。农药施用少的地区至多三年,施用多的地区至多四年或五年。从而使棉蚜得到有效的生态控制。(4)药剂防治。①药剂拌种。先把棉籽在55~60℃温水中预浸30分钟,捞出后晾至种毛发白,用10%吡虫啉有效成份50~60克拌棉种100千克,堆闷12小时后翻动一次,24小时后播种。②喷药防治。棉蚜的防治指标:苗蚜在三叶期是20%卷叶株率,在四叶期是30%卷叶株率,伏蚜是平均单株上、中、下三叶蚜量200头。当棉蚜发生量达到防治治标时喷洒药剂防治。药剂可选用25%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,或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,或25%避蚜雾水剂1000倍液,或20%好年冬乳油1500倍液,或25%盖攻1000倍,或35%赛丹乳油1500倍液,或43%新百灵乳油1500倍液。药剂应混用或交替使用,可提高防效,延缓抗药性的产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