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英文名:
- 别名:
- 危害作物:棉花
- 分布地区:全国各棉区、美国东南部
- 为害症状:病害发生后,开始表面无明显的症状或和棉纤维变褐,呈水渍形水渍状病斑,剖开棉铃,内部种子仅在棉铃的铃缝线上出现褐色条率可高达10%~20%。状,尤其在新陆早31、新陆早24和新陆早28上发病较严重,发病色,呈黄褐色“瓣”分或全部心室内部种子变黄,纤维在吐絮期引起棉铃吐絮不畅,部状,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纤维的品质。
田间棉花细菌性烂铃病的症状主要表现有2种类型,第一类主要发生在未成熟的棉铃上。表现为:棉铃外表没有明显的病害症状,或者只在棉铃局部的铃缝处出现黄褐色的坏死条状斑,有时病斑只在棉铃顶部位置出现。剖开铃壳,内壁上有深绿色水渍状斑,发病处铃壳内部的种子和纤维水渍状,初为淡褐色,后变为褐色,后期铃壳变褐腐烂。但未感染的其他腔室纤维和种子仍正常发育。发病严重时,棉铃多个腔室都会变褐腐烂,内部棉纤维和种子呈褐色,病部种子不能正常成熟,呈干瘪状。进一步发展,整个棉壳变软,内部部分或全部的种子和纤维变褐,并呈水渍状,干燥后棉纤维呈黄褐色。
第二类症状主要表现在棉花吐絮后,其铃壳扭曲变形,吐絮不畅,呈僵瓣状,内部的棉纤维部分或全部呈黄褐色,病铃比正常棉铃较小,种子小或干瘪。对棉花的产量和纤维品质都有很大影响,同时也增加了收获的难度。
- 发生因素:该菌可以在土壤、空气及环境中腐生生活,也能在许多植物及田间昆虫体内生活,成为病害的主要侵染来源。在棉花进入开花结铃期以后,带菌的牧草盲蝽进入棉田越早,发病就可能越早,其种群数量越大,病害就可能发生越重。田间盲蝽种群密度越大,病害可能发生越重。棉田肥水过多,棉株生长过旺,田间通风透光差,利于多种盲蟒及其他介体昆虫在棉田的繁殖和取食,病害发生重。另外,棉田耕作、化学调控、化学防治等造成的机械伤等也有利于病菌的侵入。
- 防治方法:主要采取防虫治病和加强栽培管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。
1.防虫治病,在新疆棉区,盲蝽在6月中下至7月上由苜蓿地或周围杂草迁入棉田,此时也正是棉花开花结铃的高峰期,每亩用10%叱虫15~20g喷雾防治,持效期10d以上,每隔7~10d喷1次,连续2~3次。
2.农业防治,棉田要相对连片种植,避免分散插花种植,降低虫口迁入密度。棉田中心区和四周不种诱虫性强的作物(各种油料作物和蔬菜等)。棉田适当推迟灌头水,及时做好摘心、整枝、化调工作,塑造理想的丰产株型,减少田间荫蔽环境,人为创造不利于盲蜻活动的环境条件。
3.棉田耕作、化控、化防等尽量减少机械损伤,特别是棉花生长后期,应尽量减少机械作业,以免造成大量伤口。
4.注意选育抗病品种,棉花细菌性烂铃病在新疆棉区是一种新发现的病害,目前仅是初步研究。既然不同品种中发病有明显的差异,就要在生产实践和品种选育时注意选育抗病品种,以免在条件适宜时,导致较大损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