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害名称:棉花枯萎病

  • 英文名:Cotton fusarium wilt disease
  • 别名:
  • 危害作物:棉花
  • 分布地区:全国各棉区
  • 为害症状:[为害症状]棉花全生育期均可发病。根据受害时期和严重程度,常见的症状类型可分为。(1)苗期。①黄色网纹型。棉花枯萎病早期典型症状。棉株子叶或真叶多由叶缘或顶部开始,叶脉褪绿变黄,逐渐向内扩展,叶肉部分仍保持绿色,叶片局部或全部呈黄色的网纹。最后叶片调萎、干枯、脱落,植株死亡。②紫红型。子叶和真叶全部变成紫红色或局部出现紫红色斑块,随之叶片枯萎、脱落,棉株死亡。紫红病部的叶脉,也呈现红褐变色。③黄化型。子叶或真叶多从叶缘开始,出现黄色或淡黄色斑块,但不呈现网纹,随后逐渐变褐枯死。叶柄和茎导管变褐。④青枯型。叶片急性失水,青枯萎蔫致死,但叶片并不脱落,植株仍保持青绿色。有时仅半边植株青枯萎蔫。⑤皱缩型。植株节间缩短,叶片深绿变厚皱缩不平。病株比健株明显变矮,但并不枯死。黄色网纹型、黄化型和紫红型的病株,都可出现皱缩型症状。枯萎病株的共同特征:根、茎内部的导管变成黑褐色。(2)成株。成株期症状多样,常见的是植株矮缩。病株叶片深绿皱缩,叶片变厚,叶缘向下卷曲,主茎和果枝节间缩短,有时扭曲。有些植株半边表现病态,另半边仍可生长,形成半边枯萎。重病株早期枯死,轻病株虽可带病存活,但产量受到严重影响。茎杆、叶柄和根部的导管均变成褐色。秋季多雨时,在枯死茎杆及节部产生粉红色霉层。
  • 发生因素:[发生规律]棉花枯萎病的发生与品种、温湿度、土壤中线虫数量、土壤中病菌数量等因素密切相关。(1)寄主抗性。中棉抗性较陆地棉强,木棉和海岛较发病。(2)环境因素。①夏季大雨或暴雨后,地温下降易发病。②地温20℃左右开始出现症状,地温上升到25~28℃出现发病高峰,地温高于33℃时,病菌的生长发育受抑或出现暂时隐症,进入秋季,地温降至25℃左右时,又会出现第2次发病高峰。(3)栽培因素。①土壤中的线虫对棉根的伤害是棉花枯萎发病重要诱因。在线虫严重的棉田里,枯萎发病重于棉田。②连作棉田年限越长,土壤中病菌积累越多,病情会逐年加重。③地势低洼、整地粗放、排水不良,也有利于病害的发生。
  • 防治方法:[防治方法](1)检疫:加强植物检疫,保护无病区,重视产地检疫,禁止从病区调种进入无病区;建立无病良种繁育基地。(2)农业防治:①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。②实行稻棉轮作。在淹水条件下,土壤缺氧,不利于枯萎病菌存活,因此有条件的棉区可实行棉花与水稻轮作,以控制枯萎病为害。③棉籽进行脱绒处理,用无病土育苗移栽,培育壮苗。④雨后及时排水,降低土壤湿度。⑤大田内一旦发现病株,要及时拔除进行销毁。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,集中烧毁。(3)化学防治:田间发现病株后,及时喷药防治。隔7~10天喷药1次,连续2~3次。①用9.5%克黄枯60倍液在55~60℃下浸种30分钟后播种。②用3%广枯灵水剂 500倍液喷苗床,进行苗床消毒,也可用于喷田间病株穴。或用25%施百克1 500倍加12.5%烯唑醇2 000倍液喷病株穴。
棉花枯萎病病害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