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英文名:Cotton angular leaf spot
- 别名:棉花角点病
- 危害作物:棉花
- 分布地区:全国各棉区、华南和新疆棉区
- 为害症状:[为害症状](1)幼苗。棉花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。棉苗出土前发病,引起烂籽、烂芽,不能出苗。苗期子叶发病,出现深绿色小圆点,后变成油渍状斑点,最后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病斑,严重的子叶枯死脱落。受害轻时,影响幼苗正常生长,受害重时,子叶干枯脱落,幼苗枯死。病菌能从子叶叶柄蔓延到幼茎,初呈油渍状斑点,后变黑褐色,病斑逐渐扩大,绕茎一周。后病斑部分腐烂,收缩变细,棉株向一边弯曲。(2)叶片。成株期叶片发病叶背先产生深绿色小点,后迅速扩大呈油渍状斑点。此时在叶片正面也显现病斑,因病斑扩展受到周围叶脉的限制,故成多角形或不规则的病斑;有时病斑沿主脉发展,呈黑褐色条斑,病叶皱缩扭曲。叶片上病斑多时,棉叶萎垂和脱落。棉株矮小,生长停滞,如将病叶移至光线下透视,状似油纸,如蜡浸。(3)茎杆。成株期茎杆发病,出现水浸状黑色病斑。发病轻者,伤痕逐渐愈合,发病重者,部分棉株死亡。有的虽暂存活,但发病部位变细,生长后期常因蕾叶增多、风吹等折断倒伏。(4)棉铃。棉铃发病,初生深绿色小点,后扩展成近圆形油渍状病斑,多个病斑可融合成不规则形病斑,最后病部呈褐色至红褐色而凹陷。幼铃受害常引起其他病菌入侵,引起棉铃腐烂、脱落;成铃受害,部分心室腐烂,纤维略现黄色。病斑可蔓延到铃柄,引起蕾铃脱落。如遇高温、高湿环境,发病条件适宜病部均能分泌出乳白色粘液状的“菌脓”,分泌物干后,形成一层淡灰色薄膜。
- 发生因素:[发生规律](1)寄主抗性。在品种抗性方面,陆地棉抗病力较海岛棉强。(2)环境因素。角斑病的发生与温、湿度有极大的关系。土温在10~15℃时发病很少,27~28℃时发病最重,超过30℃时发病减少。土壤含水量达40%或空气湿度85%以上时,病害发生严重。风雨、害虫所造成的伤口多,也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染。
- 防治方法:[防治方法]由于角斑病主要靠种子带菌传播,因此使用无病棉种是防治该病的关键。(1)种子处理。用55~60℃的热水浸种30分钟。在脱绒基础上,用种子重量0.5%的10%的萎锈散可湿性粉,或0.5%的20%三氯酚酮可湿性粉拌种。(2)农业防治:棉花品种间抗角斑病的能力有显著差异,可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。采用硫酸脱绒或机械脱绒,可消灭棉种短绒带菌。加强栽培管理,适期播种,合理密植,雨后及时排水,增施磷、钾肥,提高棉株抗病能力。提倡采用垄作或高畦,及时中耕,结合间苗、定苗发现病株及时拔除。清洁田园,清除病残体,集中烧埋、深埋或沤肥,降低越冬菌源数量。(3)化学防治:发病初期喷1∶1∶(120~200)倍式波尔多液喷雾,或25%叶枯唑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,或72%农用硫酸链霉素4 000倍液,或20%萎锈灵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。隔7~10天喷1次,连续2~3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