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害名称:棉花褐斑病

  • 英文名:Cotton brown spot
  • 别名:
  • 危害作物:棉花
  • 分布地区:各棉产区均有发生,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发生较普遍
  • 为害症状:[为害症状]主要为害子叶和真叶。子叶发病,初在子叶边缘或其他部位出现针尖大小的紫色小点,后扩大成中间褐色、边缘紫色的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,病斑稍隆起。天气潮湿,病斑迅速发展,多个病斑可相互融合形成不规则形大斑,中间散生黑色小粒点,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。病斑中心质脆,易破碎穿孔,严重者子叶脱落。真叶发病,初生针尖大小的紫色小点,后扩大成黄褐至灰褐色边缘紫红色的圆形病斑。
  • 发生因素:[发生规律](1)环境因素。褐斑病的发生流行主要取决于苗期的天气情况。苗期低温、阴雨有利于发病。(2)栽培因素:套作棉田土温低、空气湿度高,棉苗生长较弱,有利于病菌在叶片上萌发侵染。地膜棉及营养钵育苗的苗床,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发育,发病也较重。
  • 防治方法:[防治方法](1)农业防治:清洁田园,清除病残体并集中处理,秋季深耕翻埋病叶,降低越冬菌源数量。实行轮作,尤其是稻、棉轮作,对降低菌源数量有较好的效果。加强苗期管理,施足基肥,追施速效肥等以培育壮苗,提高棉株抗病力。 (2)化学防治:苗期如遇低温多雨天气应及时喷1∶1∶200倍式波尔多液喷雾,或80%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600~800倍液,或50%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300倍液。隔7~10天喷1次,连续1~2次。
棉花褐斑病病害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