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英文名:Amphipoea fucosa
- 别名:麦秀夜蛾
- 危害作物:小麦
- 分布地区:北起黑龙江、内蒙古、新疆,南限由东向西,逐渐南倾,河北见于宣化,陕西见于关中平原,青海见于东部农业区,并再西延而至西藏的昌都、八宿、类乌齐、波密及扎达东邻前苏联东境及朝鲜北境,西向止于新疆、西藏甘肃。
- 为害症状:[为害症状]幼虫3龄前蛀茎为害,4龄后从麦秆的地下部咬烂入土,并吐丝与其分辩缀成薄茧,栖息在薄茧内继续为害附近麦株,致小麦呈现枯心或全株死亡,造成缺苗断垄。
- 发生因素:[发生规律](1)发生世代。北方春麦区一年发生1代(2)越冬及虫源。以卵越冬
- 防治方法:[防治](1)农业防治。①合理轮作,尤其是水旱轮作,可显著减少秀夜蛾的发生②深翻土地除茬灭卵,集中烧毁可减少虫源翻地深度超过15cm初孵幼虫大部分不能出土③小麦三叶期浇水,这时正值初孵幼虫为害盛期,浇水后可减轻为害。(2)物理防治。成虫盛发期,大面积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在产卵之前。(3)药剂防治。发生严重地区或田块,随播种施4%辛硫磷GR 30~45kg/hm2,对初孵幼虫防效80%以上幼虫期可用80%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灌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