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害名称:小麦白秆病

  • 英文名:Wheat white stem
  • 别名:
  • 危害作物:小麦
  • 分布地区:四川、甘肃、青海、西藏等
  • 为害症状:[为害症状]小麦被侵染后大多在拔节期或孕穗期开始出现症状。病斑首先出现在下部叶鞘和叶上,其次由茎秆而穗部。(1)叶片:叶部受害,多在2、3叶症状表现显著,先在叶鞘再到叶片呈。病斑条状,多从叶基沿叶脉平行向叶尖延伸,初呈水渍状绿色,后变为边缘黄褐色至紫褐色,中央为枯黄色的病斑。宽3~4mm,每叶有病斑2~3个。最后,数个条斑可愈合成更大的条斑,引起叶片干枯。 (2)茎秆:茎秆受害,从第3、4节间起和穗颈节间向上下延伸,然后至穗轴。同一植株的所有分蘖往往都表现症状。病秆出现2~3条宽2~4mm,长达50~60cm的长条斑,发病轻的条斑也长达18cm。这是小麦白秆病极突出而又极明显的症状。病斑边缘深褐色至紫褐色,中央枯黄色。叶鞘包被的茎秆部的条斑呈灰色或灰白色。数个条斑愈合后则呈典型的白秆症状。(3)穗部:穗部罹病轻时尚显绿色,但多数因秆部受害而使小穗和芒早期变成干黄,引起种子发育停止而成皱缩瘪粒。严重者,麦穗不结实,呈灰褐色干枯,芒变弯曲,后期穗似成熟但直立田间而不下垂。</span>
  • 发生因素:[发生规律](1)寄主抗性: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。(2)环境因素。小麦拔节期后的温湿度高低,是决定病害能否流行的1个重要因素,低温多雨,田间湿度大,有利于病害的发生。(3)栽培因素:种子带菌率高,发病重。
  • 防治方法:(1)检疫:加强检疫,严格防止病种子调入无病区域。(2)农业防治:因地制宜。选用抗病品种。建立无病留种田,繁育无病良种。重病田或病残体多田块,要实行轮作,以减少菌源。(3)物理防治:将种子在28~32℃水中预浸4小时后,再于52~53℃水中浸7~10分钟。浸种时要不断搅匀种子,浸后迅速将麦种放入冷水中散热,晾干后播种。(4)药剂防治:①用种子总量的0.2%的25%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,拌后闷种20天。或用种子重量的0.05%~0.1%的40%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拌种,拌后闷种20天。或用种子总量的0.2%的25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,拌后闷种20天。或用1%石灰水浸种6昼夜,或3%石灰水浸3昼夜。浸种时,不要弄破石灰水表面的薄膜。②田间出现病株后,喷5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,或50%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。
   暂无图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