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英文名:Wheat speckled snow mold
- 别名:小麦雪腐叶枯病、小麦红色雪腐病
- 危害作物:小麦
- 分布地区:国内主要分布在陕西、甘肃、宁夏、青海、新疆、四川、贵州、西藏、河南以及长江中、下游各省(区)。
- 为害症状:[为害症状]从萌芽期到成熟期麦株均可受害,产生芽腐、苗枯、基腐、鞘腐、叶枯和穗腐等多种症状。以成株叶枯和鞘腐特征最鲜明,为害也最重。(1)芽腐和芽枯:种子萌发后,发病的胚根、胚根鞘以及胚芽鞘腐烂变色。根数减少,长度变短。胚芽鞘上产生长条形或长圆形黑褐色病斑,严重者胚芽鞘全部黑褐色腐烂,表面生白色菌丝。(2)基腐和鞘腐:麦株拔节后发病部位渐上移,抽穗前,多数病株基部1~2节的叶鞘褐变腐烂,叶鞘枯死后颜色渐淡化,由深褐色变为枯黄色。抽穗后植株上部叶鞘开始发病。(3)叶枯:成株叶片上生成典型的椭圆形,半圆形大斑,病斑污绿色水浸状或污褐色有轮纹,表面散生稀薄的霉状物。成株叶片上病斑初为水浸状,后扩大为近圆形或椭圆形大斑,发生在叶片边缘的多为半圆形。病斑直径1~4cm,多数为2~3cm,边缘灰绿色,中部污褐色,由于浸润性地向周围扩展,常形成数层不甚明显的轮纹。病菌的分生孢子座由叶片气孔外露,形成大量分生孢子,致使病斑敷生砖红色霉状物。潮湿时病斑边缘具白色菌丝薄层,迎着阳光观察尤为明显。后期病叶多数枯死。(4)穗腐:多数病穗仅个别小穗或少数小穗发病,颖壳上生黑褐色水渍状斑块,上生红色霉,小穗轴褐变腐烂。
- 发生因素:[发生规律]在春小麦栽培区,小麦灌浆至乳熟期是该病流行盛期。(1)寄主抗性: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。小麦拔节孕穗期间受冻害,抗病性降低,易发病。(2)环境因素。西北地区4~5月份降雨多的年份,低温湿度大,有利该病发生。青藏高原麦区,7~8月份多雨,气温偏低,除为害叶片外,还可引起穗腐。潮湿多雨和比较冷凉的阴湿山区和平原灌区易发病。(3)栽培因素:①春灌过量,浇水次数过多,生育后期大水漫灌。②土质黏重、地下水位高、田间湿度大的田块、施用氮肥过量、施用时期过晚易发病。③播种过早、密度过大、田间郁闭发病重。
- 防治方法:[防治方法]小麦雪霉叶枯病的防治,在流行区应以药剂防治和栽培防治为主,尽量选用抗、耐病品种。无病区需避免使用带菌种子。(1)农业防治:①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子。适时播种,合理密植,防止田间密度过大。②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,避免偏施、过施氮肥,适当控制追肥。冬灌充足,春季尽量不灌或少灌。早春耙耱保墒,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。(2)化学防治:历年秋苗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及低湿、高肥、密植有可能发病的田块,于越冬前和返青后即使喷80%多菌灵 1 000倍液,或7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,或25%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,或50%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