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害名称:小麦纹枯病

  • 英文名:Wheat sheath blight
  • 别名:小麦立枯病、小麦尖眼点病
  • 危害作物:小麦
  • 分布地区:全国各麦区均有发生
  • 为害症状:[为害症状]主要发生在叶鞘及茎秆上。小麦出苗后,根茎、叶鞘即可受害。发病初期,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先产生淡黄色小斑点,随后发展呈典型的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。病部逐渐扩大,颜色变深,向内侧发展可延及茎秆,引起病株的基部茎节腐烂,幼苗猝倒、死亡。小麦生长中期至后期,叶鞘上的梭形病斑常相互连结,形成云纹状花纹,中间呈淡黄褐色,周围有较明显的棕褐色环圈。病斑可沿叶鞘向植株上部扩展,直至旗叶。常因品种不同,形成青褐色至黄褐色花秆,使叶鞘及叶片早枯。当麦株间空气湿度大时,病斑也可向内侧扩展深及茎秆,导致烂茎,形成枯孕穗或枯白穗。在病株中部或中下部叶鞘的病斑表面产生白色霉状物,并纠集成团,颜色由淡黄色至黄褐色,逐渐变深,最后形成许多散生的、圆形或近圆形的褐色小颗粒状物,即病菌的菌核,大小1~2mm。菌核由少数菌丝与叶鞘组织相连,较易脱落。病菌也可以侵害根部。受害幼苗根系遭受破坏,根部呈褐色赶赴。重病苗逐渐死亡,轻病苗尚可生出新根。病苗地上部矮小,叶片小而挺直,暗灰蓝色。
  • 发生因素:[发生规律](1)高峰期。该病有2个明显的发病高峰,即冬前期和第二年,小麦拔节至孕穗期。(2)气候因素。当日均温度在10℃以下时,病害发展缓慢,超过15℃时病情上升,20~25℃时病情发展迅速,30℃左右时,病害发展基本停止。春季多雨潮湿的天气,有利于病原菌的发生和发展。(3)栽培因素。冬麦播种过早,密度过大,偏施氮肥,麦苗生长过旺,发病重。常年连作、麦田草害严重、土壤或田间湿度过大,发病重。施用带病残株而未经腐熟的粪肥等,发病也重。
  • 防治方法:[防治方法](1)农业防治:选用抗病、耐病品种。适期播种,避免过早播种,减少冬前病菌侵染麦苗的机会。合理密植,加强田间排灌水系统的建设,勤中耕除草,降低田间湿度。避免过量施用氮肥,平衡施用磷、钾肥,特别是重病田要适当增施钾肥,增强麦株的抗病能力。带有病残株的粪肥要充分腐熟后再施用。(2)种子处理:用种子重量0.2%的33%纹霉净可湿性粉剂拌种,或用种子重量0.1%的25%三唑醇或25%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。(3)药剂防治:麦苗返青期选用33%纹霉净可湿性粉剂300倍液,或5%井冈霉素水剂500倍液,或50%甲基立枯灵300倍液喷雾,重点喷洒麦株下方的发病部位。
小麦纹枯病病害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