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害名称:小麦赤霉病

  • 英文名:Wheat head blight
  • 别名:烂麦头、红麦头、麦穗枯
  • 危害作物:小麦
  • 分布地区:在我国南方冬麦区,如长江中、下游冬麦区,川滇冬麦区和华南冬麦区等地经常流行为害;东北三江平原春麦区在多雨年份也可流行成灾。
  • 为害症状:[为害症状]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,引起苗腐、茎基腐、秆腐和穗腐,以穗腐危害最大。湿度大时,病部均可见粉红色霉层。(1)苗腐。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的病菌侵染所致。先是芽变褐,然后根冠腐烂。轻者病苗黄瘦,重者幼苗死亡。手拔病株易自腐烂处拉断,断口褐色,带有粘性的腐烂组织。(2)茎基腐。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,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,致全株枯死。(3)秆腐。多发生在穗下第一、二节,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,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,病斑也可向茎内扩展。病情严重时,造成病部以上枯黄,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。(4)穗腐。发生初期,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小的水渍状淡褐色病斑,后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,小穗枯黄。湿度大时,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。后期其上密生小黑点,即子囊壳。后扩展至穗轴,病部枯褐,使被害部以上小穗,形成枯白穗。
  • 发生因素:[发生规律](1)高峰期。小麦齐穗后20天内最容易感病,以扬花期感病率最高。(2)气候因素。高温高湿病情发生迅速。开花灌浆阶段闷热、连续降雨、潮湿多雾的天气,发病重。(3)栽培因素。迟熟、不耐肥的品种,发病重。田间病残体数量大,带菌量高的地块,发病重。地势低洼,排水不良,土质粘重,偏施氮肥,田间潮湿郁闭,发病重。
  • 防治方法:[防治方法](1)农业防治:选用抗病、耐病品种。适时早播,播种,使扬花期避开雨期。合理施肥,增施底肥,氮磷配合,追肥早施、少施,提高植株抗病力。雨后及时排水,降低田间湿度。深耕灭茬,秸秆过腹还田或堆沤后施用。小麦播种前,清除田间农作物残体。(2)种子处理:用种子重量0.2%的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浸种30分钟,晾干后播种。(3)药剂防治:最佳施药时间是扬花期,应于扬花10%~50%时施药。药剂可选用25%戊唑醇乳油1 000倍液,6%叶菌唑水剂700倍液,或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,或60%防霉宝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,或5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,或50%多?霉威可湿性粉剂800~1 000倍液,或60%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。
小麦赤霉病病害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