虫害名称:玉米蚜

  • 英文名:Corn leaf aphid
  • 别名:玉米缢管蚜、俗称麦蚰、腻虫、蚁虫
  • 危害作物:玉米
  • 分布地区:新疆、青海、西藏未见发生报道。
  • 为害症状:[为害症状]以成、若蚜刺吸植株汁液。苗期蚜虫群集于叶片背部和心叶造成为害。轻者造成玉米生长不良。严重受害时,植株生长停滞,甚至死苗。此外,春玉米蚜还会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病。玉米孕穗期,成、若蚜聚结在雄花花萼及穗梗上、雌穗苞叶花丝及其上下邻叶上为害。蚜量大时,形成“黑穗”,使玉米雄花不能发育成熟和难以散粉、授粉,造成玉米雌穗出现明显的少行缺粒和“秃顶”。蚜虫分泌的大量“蜜露”下滴污染叶片,形成霉污,使玉米整株变黑,严重影响玉米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。同时蚜虫大量吸取汁液,使玉米植株水分、养分供应失调,影响正常灌浆,导致秕粒增多,粒重下降,甚至造成无棒“空株”。
  • 发生因素:[发生规律](1)世代。长江流域每年发生20多代。(2)越冬。冬季以成、若蚜在大麦心叶或以孤雌成、若蚜在禾本科植物上越冬。(3)气候。高温干旱年份发生多。一般8、9月份玉米生长中后期,均温低于28℃,适其繁殖,此间如遇干旱、旬降雨量低于20mm,易造成猖獗为害。
  • 防治方法:[防治方法](1)农业防治。采用麦棵套种玉米栽培法比麦后播种的玉米提早10~15天,能避开蚜虫繁殖的盛期,可减轻为害。(2)药剂防治。用玉米种子重量0.1%的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浸拌种,播后25天防治苗期蚜虫、蓟马、飞虱效果优异。玉米进入拔节期,发现中心蚜株可喷撒0.5%乐果粉剂或40%乐果乳油1 500倍液。当有蚜株率达30%~40%,出现“起油株”(指蜜露)时应进行全田普治,~是撒施乐果毒砂,用40%乐果乳油50克/亩,对水15千克稀释后喷在20千克细砂土上,边喷边拌,然后把拌匀的毒砂均匀地撒在植株上。或喷50%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,用药量50克/亩。在玉米大喇叭口末期喷洒40.64%加保扶悬浮剂800倍液或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,或10%赛波凯乳油2 500倍液,或2.5%保得乳油2 000~3 000倍液,或20%康福多可溶性浓剂3 000~4 000倍液。
玉米蚜病害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