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英文名:Asiatic corn borer
- 别名:
- 危害作物:玉米
- 分布地区:我国各地均分布
- 为害症状:[为害症状]幼虫孵化后,一部分潜藏在雌穗着生节以上各叶片的叶腋间,取食积存的花粉和叶腋组织,至4龄后蛀茎为害;绝大部分初孵幼虫集中到雌穗顶端的花丝基部取食为害,在卵量大的年份,一个穗顶上常有数条、甚至十数条幼虫。生活在雌穗顶端的幼虫取食花丝及未成熟的嫩粒,使籽粒残缺不全,并引起霉烂,降低玉米籽粒的品质。至4~5龄时,这些幼虫有的自雌穗顶端蛀入穗轴,有的自雌穗基部蛀入雌穗柄,也有的蛀入雌穗着生节上下的茎秆。但此时玉米已进入灌浆中、后期,雌穗的大小已经定型,所以这~代幼虫主要影响千粒重和籽粒的品质。
- 发生因素:[发生规律](1)世代。海拔愈高,温度愈低,代数愈少。从北到南该虫一年可发生1~7代。(2)越冬。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的秸秆、穗轴或根茬中越冬,4龄以下幼虫不能越冬。(3)气候。越冬幼虫随春季气温的逐渐升高而复苏,但必须咬嚼潮湿的秸秆或直接吸食雨水、露滴,取得足够的水分后才能化蛹。成虫羽化后,也必须饮水才能正常产卵,产卵时又要求有较高的相对湿度。越冬幼虫醒眠时,特别是化蛹阶段,低湿可使越冬虫死亡率增高,有效越冬基数下降。(4)栽培。播期早、生长茂盛、叶色浓绿的植株着卵量往往超过一般玉米。不同生育期、品种和播期的玉米上,由于幼虫成活率高低不同,受害轻重也就不同。开花期最易吸引螟蛾产卵;在小花和嫩粒上,幼虫成活率显著较心叶期高。在相同的卵量或虫口密度下,感虫品种(系)受害重,玉米螟幼虫的存活率高。
- 防治方法:[防治方法](1)农业防治。越冬幼虫羽化以前,处理玉米、高粱、棉花等越冬寄主的茎秆是消灭越冬幼虫、压低越冬虫源基数的有效措施。3代发生区,尽量扩大夏玉米播种面积,压缩玉米、高粱、谷子等寄主作物的春播面积,减少第1代玉米螟的食料来源和繁殖场所,以控制第2、3代发生量和减轻对夏玉米的为害。利用雌蛾喜在高大茂密、生长旺盛的寄主植株上产卵的习性,在春玉米正常播种前1个月左右选择邻近越冬场所的地块种植小面积的诱集带、诱集田,或对少数早播春玉米田块加强肥水管理,促其早发,诱集成虫产卵。种植抗螟品种是~种经济、有效、安全的治螟措施,推广种植丹玉13等抗虫杂交种。与一些作物的田间管理措施结合实施,尤其是间苗、定苗等措施可以直接除虫除卵,与玉米螟的防治关系更为密切。如第1代玉米螟在棉花苗期为害,可结合间苗、定苗去掉有虫株。 (2)物理防治。黑光灯诱杀法。高压诱虫汞灯,具体方法是:在越冬代成虫羽化期,将200或400瓦的高压汞灯安装在村庄内较开阔的地方,灯距150m(用400瓦的灯泡则为200m)。灯泡应装在防水灯头上,用铁丝固定好,灯下面修~直mm的圆形水池、砖结构和水泥结构均可;亦可在灯下挖~同样大小的土坑,坑内铺塑料布,但均以不漏水为准。水池边留~进水口,池内放水6cm深,并加入100克左右的洗衣粉,拌匀。一般每3天换水1次,并另加洗衣粉。如换水时间未到而池中水不足时,可随时添加。灯泡挂在水池中央距水面15cm处为宜。从越冬代成虫的羽化初期至末期,每天20时半开灯,翌日晨4时闭灯。由于诱蛾量通常很大,每天早晨都须将池中的蛾子捞出。(3)生物防治。每年4月中旬至5月初越冬幼虫化蛹前,用白僵菌孢子粉对烧剩的寄主作物秸秆、根茬进行喷粉封垛,菌粉用量为100克/立方米,垛面每平方米喷1个点,至垛面可见菌粉即可。或心叶中期将含菌量为100~500亿/克的白僵菌孢子粉0.5千克与5千克过筛的煤渣拌匀,制成1:10白僵菌颗粒剂,按每株2克施入玉米心叶丛。
用Bt乳剂15克/亩,同52.5千克细砂拌匀制成颗粒剂,在玉米心叶中期施用,防治效果可达80%以上。
采用夏玉米间作绿豆,增加自然界赤眼蜂等螟卵寄生蜂的种群数量,控制螟害的发生。或大量饲养繁殖释放寄生蜂治螟。
此外,还可利用玉米螟的性信息素诱杀雄虫或投放大量性信息素,使雄虫难以找到雌虫,无法交尾。(4)药剂防治。玉米上药剂防治通常掌握在心叶末期及穗期或幼虫低龄期。
施药期应对玉米田逐块检查,把握住心叶末期,药液灌注雄穗。常用药剂有25%杀虫双水剂500倍液,或50%敌敌畏乳油800倍液,或90%晶体敌百虫800~1 000倍液,或50%辛硫磷乳油800~1 000倍液,或50%乙硫磷乳油1 000倍液等。这些药液均按10毫升/株的用量灌注露雄期的玉米雄穗。
春玉米穗期将50%敌敌畏乳剂800倍液灌入小口瓶内,瓶口塞上带细塑料管的瓶塞。在玉米撒粉基本结束,而幼虫尚集中在花丝上为害时,将药液滴几滴在雌穗顶端花丝基部。药液即渗入花丝,熏杀在雌穗顶部为害的幼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