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害名称:玉米矮花叶病

  • 英文名:Corn dwarf mosaic
  • 别名:玉米花叶病毒病、玉米矮缩花叶病、玉米花叶条纹病、玉米黄绿条纹病
  • 危害作物:玉米
  • 分布地区:我国玉米产区均有发生
  • 为害症状:[为害症状]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。受寄主抗病性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症状多样。最初在幼苗心叶基部细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,呈虚线状排列,以后发展成实线。病部继续呈不规则状扩大,不受叶脉限制,在粗脉间形成许多黄色的条纹,与健部相间形成花叶症状。病部可包围健部,形成许多大、小不同略呈圆形的绿斑,叶片变黄、棕、紫或干枯。重病株的苞叶、叶鞘、雄花穗有时出现褪绿斑,植株矮小,其高度有时只为健株的1/2~1/3,不能抽穗或迟抽穗而不结实。病株茎细,根部不发达或萎缩。
  • 发生因素:[发生规律](1)气候因素。冬暖春旱,有利于蚜虫越冬和繁殖,发病重。(2)栽培因素:蚜虫发生危害高峰期正与春玉米易感病的苗期相吻合,发病重。田间管理粗放,草荒重,易发病。偏施氮肥,少施微肥,可加重病情。
  • 防治方法:[防治方法]选用无病区种子及抗病品种。调整玉米播期,避免蚜虫高峰期与玉米易感病生育期相吻合。加强苗期管理,培育壮苗。增施有机肥,增施锌、铁等微肥。在田间尽早拔除病株,是防治该病关键措施之一。及时中耕锄草,可减少传毒寄主。冬前或春季及时清除地头、田边以及田间的杂草,尤其多年生杂草,压低蚜虫虫口基数。及时防治蚜虫,减少初侵染源。
玉米矮花叶病病害图片